<noscript id="yy8y4"><optgroup id="yy8y4"></optgroup></noscript>
  • <small id="yy8y4"><blockquote id="yy8y4"></blockquote></small>
  • <small id="yy8y4"></small>
  • <sup id="yy8y4"><code id="yy8y4"></code></sup>
    <tr id="yy8y4"><blockquote id="yy8y4"></blockquote></tr>
  • <sup id="yy8y4"><delect id="yy8y4"></delect></sup>
  • <sup id="yy8y4"></sup>
    <sup id="yy8y4"></sup>
    <tr id="yy8y4"></tr>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聚焦中央鄉(xiāng)村工作會議
    2023穩(wěn)秋糧 奪豐收
    首頁 > 滾動資訊 > 正文

    “農民院士”朱有勇的扶貧經:帶科研團隊下地踏出脫貧路

    2017年09月12日 10: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在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里,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并非第一個參與扶貧的人,卻很可能是當下這批“扶貧大軍”中,第一個招收農民學員并親自授課的院士。

      這個秋天,他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張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班”開班了。首期240名學員均是來自當地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在班上,這些學員不學英語,不學“種子從哪里來”“苗如何培育出來”,而是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跟院士一起下地,學習“馬鈴薯究竟該怎么種”“畜禽究竟該怎么養(yǎng)”。

      不少人聽后第一反應是“詫異”:院士還能比農民更懂得種地?或者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要院士來教怎么種地嗎?

      這位“農民院士”卻說:“做院士也好,做教授也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農民,會種莊稼的農民”。

      少講些道理給人聽,多拿些成果給人看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這里夏天“隔天就下雨”,人均耕地近6畝,無論是熱量、水源、降雨,還是土地條件,都堪稱“優(yōu)越”,以至于朱有勇感慨“以這樣的自然資源,這里本不該窮!”

      但另一個情況是,當地的拉祜族是“直過民族”,即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不少農民長期靠天吃飯,只種了少量的玉米、水稻和甘蔗,冬天基本撂荒,全縣49.7萬人口中還有13.93萬人沒有脫貧。

      朱有勇來了,而且?guī)е约旱难芯繄F隊一起來,手里還拎著兩樣東西——一樣是“能轉化到土地里”的科研成果,另一樣是文化和技能。“扶貧先扶智”,“我們要手把手教農民朋友,‘把地種起來’‘不浪費任何一畝地’”。

      不過,當朱有勇第一次把“冬季能種馬鈴薯”的消息帶到瀾滄縣竹塘鄉(xiāng)蒿枝壩時,蒿枝壩村不少村民都搖頭:“冬季種洋芋?不敢相信!”

      這其中就包括村民李扎襪,按照他的說法,以前村里從未在冬天種過馬鈴薯,再說,冬天種了,賣給誰?

      朱有勇心里有一個主意:瀾滄縣地處亞熱帶,“冬無嚴寒”,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fā)期,種植冬早蔬菜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但這些道理很難和“相信經驗”的農民說清楚。

      他選擇用事實說話。在當地政府和瀾滄縣竹塘鄉(xiāng)云山村委會的支持下,朱有勇發(fā)起了100畝冬季馬鈴薯示范種植項目。

      其實,對當地農民來說,冬馬鈴薯是在冬閑的土地種植,不影響其他季節(jié)作物的種植,一旦產生收入,就是“凈賺”。冬季馬鈴薯的也銷路不必發(fā)愁,按照朱有勇的說法,冬季馬鈴薯在十一二月播種,翌年三四月收獲,有了這個“時間差”,瀾滄縣就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qū)之一,不愁沒銷路。

      “朱有勇”這塊牌子吸引了不少蔬菜批發(fā)商的目光,他們總是打聽這位“大院士”的行蹤,看看他在哪里搞試驗田,哪里能出新產品,哪個產品又能成為蔬菜領域的“爆款”。

      河南信陽農民陳萬伍就是其中一位。他常年在北京新發(fā)地做蔬菜批發(fā)生意,如今他基本“承包”了瀾滄縣冬馬鈴薯的銷路。

      村民劉扎丕用3畝土地“入股”種植冬季馬鈴薯,成了這個示范項目的參與者,如今,他的收獲是“增收近萬元”——這相當于他家此前一年的收入。

      劉扎丕說自己從未見過“這么大的馬鈴薯”,他們在其他季節(jié)也多少種過一些馬鈴薯,但“也就雞蛋大小”,如今最大的足有兩公斤重。

      朱有勇說,“這一仗”下來,可以用3個數字來總結:畝產達到3噸,地頭的收購價一公斤3元,平均每畝收入9000元。其直接結果是,十幾戶農民脫了貧。

      “農民院士”的名聲,算是傳開了。

      今年冬天還沒到,已經有村民排著隊,嚷著要加入示范種植項目。

      云南農業(yè)大學校長盛軍說,過去一年多來,朱有勇先后14次到蒿枝壩村,大半時間是在村里度過的。在村里,朱有勇和農民“談天說地”,“教授種植方法”的村民活動室,如今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科技小院”。

      扶貧不只是所謂的“奉獻”,還能帶來科研產出

      當然,朱有勇并不是一個人做這些事,他把自己的科研團隊帶進了“扶貧大軍”。

      4年前,當年輕的女博士魏薇跟著導師朱有勇奔波五六個小時,放下行李直奔田間地頭時,她有些困惑:“怎么剛開始博士生涯,就先整起了土地?”

      朱有勇不僅懂農民,也懂自己身邊的這些科研人員:“他們還年輕,如果來扶貧,只是所謂的講‘奉獻’,對他們的科研工作和未來前景沒有幫助,誰有動力來呢?”

      走進瀾滄縣思茅松林,一種名為三七的大宗中藥材品種,正在這里生長。中國工程院派駐瀾滄縣竹塘鄉(xiāng)掛職副鄉(xiāng)長毛如志博士說,一旦實現大面積的有機種植,預計每畝產量可達50公斤至80公斤,村民每畝林三七可收入5萬元至15萬元。

      然而,種三七有個難題,即種完一茬后,十幾年都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xù)種植三七,農業(yè)上稱這種現象為“連作障礙”。按照朱有勇的說法,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不停地探索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如今,他帶著自己的科研團隊,借助思茅松林下自然環(huán)境,攻克了三七育苗“連作障礙”的最后難關。

      “解決了這些問題,于科研人員是巨大的科研產出,對農民也是巨大的經濟收益,何樂而不為?”朱有勇說。

      事實上,他自己的“成名之作”也來自土地。

      有一次,朱有勇出差,途經云南省石屏縣境內,路邊田野里的奇異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兩種水稻的田里,患“稻瘟病”的現象則很輕微。“這其中的門道,是否跟農民有意無意栽兩種不同水稻有關?”

      朱有勇開始了試驗,在試驗田分小區(qū)試驗,按照不同的間栽方式、間栽組合進行種植。這種看似古樸的種植方法,卻有著重大的科研價值。

      2000年,朱有勇團隊的成果《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志發(fā)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同年,這項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之首。

      這就是朱有勇教授團隊找到的控制病蟲害的機理:“物種之間都是相克相生的,我們就找一個它們之間的相互規(guī)律,合理地去配置它。”

      他說:“我們的成果來源于農民,也要回饋給農民。”為了讓農民搞明白,他專門編了12字的順口溜:天拉長、地拉寬、站好隊、換好位。也就是說,要改變播種節(jié)令,打破傳統(tǒng)的農業(yè)結構;以前都是散種,現在排好隊,科學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這里種這樣,明年就種另外一種作物,利用植物間的相克相生減少病害,達到穩(wěn)產、優(yōu)產、高產。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還能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就叫幸福”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班”的招生現場,朱有勇總會向面試的農民提一個問題:會唱拉祜族的歌曲嗎?如果對方回答“不會”,朱有勇則建議他“回去學一學”。

      這在朱有勇看來很重要,“我不是教書呆子”,他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與農民、農村天然的有機結合,知道農民想要什么,大家一起搞生產,自然要快快樂樂地搞!”

      朱有勇原本就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農民,年輕時當過生產隊長。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他考上了云南農業(yè)大學,一輩子從事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研究。

      這樣的經歷用他的話說,先是“逃離”農村——農村太苦了,很多人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但陰差陽錯學了農業(yè),最終又回到農村,成了一個“更會種地”的農民。

      當被問及怎么看“農民教授”這一稱號時,他說:“做教授還能跟農民結合起來,解決農業(yè)上的問題,還能跟我們農民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跟農民一起抽煙筒,我覺得這是挺幸福的事情。”

      剛開始,村里的農民對這位來自大學的院士“敬而遠之”,如今,見了他就親近地叫“朱院士”,說他是一個農田里的莊稼好手。

      今年夏天,云南農業(yè)大學科技處處長楊生超跟著朱有勇來村里調研,他親眼見證了晚餐后村民拉著朱有勇,不愿他走的情景:三兩個村民拉著朱有勇的手,十來個村民在外面圍著,還有幾十個村民跟在后面,有的手里還端著酒,一起唱著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舍不得》——“你留下那情像火塘燃燒著,還有好多酒沒喝,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

      楊生超把這個情景拍了下來,視頻至今還存在自己的手機里。有時,他會翻出來看看,提醒自己:“一位科學家,做到這個份上,也是值了!”

      朱有勇的學生郭文峰至今記得一個細節(jié),當他和同學一起問朱有勇:“老師,您印象里有沒有讓人感動的一件事?”

      朱有勇沉思了一會說:“一次又累又餓的時候,一個農民給了我一桶土豆,我吃得很飽。”

      在郭文峰的記憶里,朱有勇說這句話時,情緒很平淡,卻如此實在。


    (責任編輯 :景遠)

    分享到:
    35.1K
    Close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noscript id="yy8y4"><optgroup id="yy8y4"></optgroup></noscript>
  • <small id="yy8y4"><blockquote id="yy8y4"></blockquote></small>
  • <small id="yy8y4"></small>
  • <sup id="yy8y4"><code id="yy8y4"></code></sup>
    <tr id="yy8y4"><blockquote id="yy8y4"></blockquote></tr>
  • <sup id="yy8y4"><delect id="yy8y4"></delect></sup>
  • <sup id="yy8y4"></sup>
    <sup id="yy8y4"></sup>
    <tr id="yy8y4"></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