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30多年來共減少6.6億貧困人口,是世界奇跡、人類壯舉。但是,貧困狀況依然嚴峻,還有約7000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年要減貧1200萬人,每個月要減貧100萬人,形勢逼人,任務艱巨。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fā)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習近平十分關心扶貧開發(fā)工作,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后,他走遍了中國絕大多數(shù)貧困地區(qū),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等扶貧方略。他指出,2020年讓全國人民一個不落都過上小康生活。
在黨中央和習總書記的關懷下全國上下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以來,各地簽訂軍令狀,制定扶貧時間表和路線圖,一項項針對貧困戶的務實、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如瀘州地區(qū)貧困戶免費看病;貧困戶搬遷、住房改造;村里進駐扶貧工作隊一對一的扶持;制定脫貧計劃幫產(chǎn)幫銷等等。
但部分貧困戶多年來一直受幫扶資助,至今卻仍未擺脫貧困。這些貧困村、貧困人口之所以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可以說與缺乏窮則思變、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和理念緊密相關。
戴上“貧困帽”,“實惠”確實不少,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群眾對扶貧開發(fā)認識發(fā)生了偏差,認為戴上“貧困帽”就冬暖夏涼,所以依賴性越發(fā)嚴重,越扶貧反而越想保貧。有些群眾為了帶上“貧困帽”甚至裝窮哭窮,千方百計證明自己“貧窮”。
尤其是在一些偏遠鄉(xiāng)村,有一種苗頭正在蔓延,一些貧困戶不思進取、懶惰成性,整天想著怎樣享受國家優(yōu)惠政策、獲取更多的財物,不想脫貧,也不愿改變現(xiàn)狀。他們只關注自己有沒有被列入重點扶助對象,有些群眾不了解政策甚至害怕脫貧以后不再享受優(yōu)惠政策。他們從根子上喪失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失去了改變生活的信心。
富蘭克林說:“貧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于貧窮的思想。”現(xiàn)在的一些貧困村、貧困戶,不但面臨著物質(zhì)上的匱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勤勞實干的精神,這是扶貧道路上最大的難題。在扶貧攻堅過程中,只有加強教育、引導,讓貧困戶有“我要脫貧”的迫切愿望而非“要我脫貧”的被動督促,才會“人窮志不窮”地去做事,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等黨和政府“輸血”,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脫貧,不會因為國家政策變動而返貧。
因此我們扶貧干部應該從引導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觀念著手、培養(yǎng)貧困裙子的自主意識,切實改變等、靠、要的思想,發(fā)奮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從而提升進取意識,扶貧扶志,遠比給錢給物難度大,可一旦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又遠比給錢給物收效大。古人有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
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就有了,脫貧致富才有希望,扶貧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劉俊威)
(責任編輯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