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q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對癥下藥 精準滴灌 靶向治療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qū)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qū)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的講話
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灌是農業(yè)生產中的兩種灌溉方式。所謂“大水漫灌”就是在田間不做任何溝埂,由一根大水管往地里使勁放水,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作用浸潤土壤,這極易造成有的苗被淹死,而有的苗還尚未澆到,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很難起到長效作用。所謂“精準滴灌”就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將水和作物需要的養(yǎng)分一滴一滴、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作物根區(qū)土壤中的灌水方法,這種灌溉方式不僅不會破壞土壤結構,而且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必須在精準施策上下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就是要達到“精準滴灌”的效果。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然而,當前我國的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15年底,我國仍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qū)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消除絕對貧困是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關鍵看貧困老鄉(xiāng)能不能脫貧;因此,我國農村扶貧開發(fā)已進入啃“硬骨頭”、 趟“深水區(qū)”、打“攻堅戰(zhàn)”的階段。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精準”的主要原因在于,原先的“大水漫灌”式扶貧已逐漸暴露出弊端。從國家層面看,部分貧困地區(qū)“年年扶貧年年貧”,貧困“帽子”竟然成為爭奪的對象;從地區(qū)層面看,重“面”不重“點”,多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等粗放式扶貧屢見不鮮。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精準脫貧的新要求,就是要做到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
“扶持誰”是精準脫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前提和基礎,目的是為解決“脫真貧”的問題,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工作時提出的“幫助困難鄉(xiāng)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的要求,用“定位儀”和“瞄準器”對貧困村與貧困戶給予準確定位和精確瞄準。就內蒙古而言,就是要做到底數清,不僅要通過建檔立卡鎖定貧困戶,而且要通過“回頭看”再次核準;不僅對貧困數據精準鎖定,而且要對致貧原因精確篩查,變“只進不出”為“有進有出”,“不清不楚”為“一清二楚”。
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
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必須做到責任清。一是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脫貧攻堅責任,牽住精準脫貧的“牛鼻子”,嚴格落實“省區(qū)負總責、盟市承擔主要責任、旗縣承擔主體責任、蘇木鄉(xiāng)鎮(zhèn)與嘎查村承擔直接責任、各級有關部門和單位承擔幫扶責任”的工作責任制。二是明確黨員干部的幫扶責任。“刀不磨不快,玉不琢不光”。脫貧一線是提升黨員干部能力的“大課堂”,是鍛造優(yōu)良作風的“大熔爐”,要充分發(fā)揮黨政機關的“領頭羊”作用,推動廣大黨員干部發(fā)揚釘釘子精神,將精準脫貧的責任牢牢記在心上、緊緊拿在手上、實實在在落在行動上。
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
“怎么扶”是精準脫貧的關鍵,是要解決“用什么幫扶”的問題。貧困對象致貧原因多樣,發(fā)展需求各異,在幫扶過程中,如果戶戶一個樣,就失去“精準”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科學規(guī)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抓住重點,不斷提高精準性、有效性和持續(xù)性”“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頂好高騖遠的目標”。因此,精準幫扶須做到辦法清。內蒙古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對照“五個一批”的途徑,逐戶逐人把扶持措施落實到位。不僅要找準致貧“病根子”,而且要開對致富“藥方子”,一村一策,一戶一方。其中,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就是要引導和扶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且通過產業(yè)項目扶持實現脫貧;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是針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不了一方人”的貧困人口,重點是確保其搬得出、穩(wěn)得住和能致富;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是針對生態(tài)特別重要和脆弱地區(qū)的貧困人口,將扶貧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對接,使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tài)保護人員,實現當地就業(yè),就地脫貧;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是要確保國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經費向貧困地區(qū)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yè)教育傾斜,例如對貧困戶子女高中等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給予免除,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yè)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yè)教育,對升入專科、大學的貧困戶子女給予資助,等等;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則是針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將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養(yǎng)老和大病保險政策向貧困人口傾斜,通過大力發(fā)展社會保障事業(yè),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的發(fā)生。另外,精準幫扶還須做到工作要求清,實現精準規(guī)劃、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要力爭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
農村牧區(qū)“十個全覆蓋”工程與精準脫貧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我區(qū)時的諄諄囑托,也是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遵循。
內蒙古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級貧困旗縣31個,自治區(qū)級貧困旗縣26個,共有貧困人口80.3萬。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qū)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fā)工作。從2014年開始,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聯系幫扶活動,扎實推進“三到村三到戶”精準扶貧,計劃利用3年時間實施農村牧區(qū)“十個全覆蓋”工程。工程勾勒出了一幅精準扶貧的“內蒙古版本”,其核心要素是“全”,廣大農村牧區(qū)基礎設施、社會事業(yè)、產業(yè)轉型、社會保障和基層組織建設等全面推進,農區(qū)、牧區(qū)、林區(qū)、墾區(qū)的嘎查村全面建設,農民、牧民以及林區(qū)墾區(qū)的職工全部涉及,實現從物到人、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覆蓋。
我區(qū)將“十個全覆蓋”與精準脫貧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注重把危舊房改造與異地搬遷脫貧相結合,注重把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yè)扶持脫貧相結合,注重把生態(tài)搬遷與補償脫貧相結合,注重把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教育、醫(yī)療、文化脫貧相結合,注重把基本公共服務在農村牧區(qū)的落地與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相結合。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精準脫貧,是廣大貧困群眾的殷切期盼,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手段。各族干部群眾要把責任扛肩上、把任務抓手上、把時限記心中,拿出“亮劍”“沖刺”精神,鼓勵引導社會資源參與,營造“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氣勢,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就不會讓任何一個地區(qū)掉隊、任何一個群眾落伍,必將實現既摘“窮帽”又拔“窮根”的目標。
(執(zhí)筆人: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