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29日電題:“一戶不脫貧,我就不撤崗”--第一書記和她的脫貧攻堅戰(zhàn)
新華社記者湯陽、水金辰
“漆大哥,先別生氣,來看看山下的新房。”在村民漆正明家的稻場上,金寨縣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拿出手機,向他展示搬遷安置點的照片。一周之內(nèi),這是余靜第三次上門動員漆正明搬遷。
漆正明的家,在大別山深處的漆灣村民組,山高路陡、家境貧困,40多歲的漆正明至今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十天半個月才偶爾下山一次。
按計劃,今年8月安置點完工后,漆正明將和其他20多戶貧困戶一起遷入新居,然而因為舍不得山上的老房子,不管村干部如何相勸,他就是聽不進去。
“還得繼續(xù)想辦法做工作,不搬遷他家不可能脫貧。”從金寨縣中醫(yī)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到駐村扶貧、成為大灣村第一書記,兩年的歷練,讓原本有些靦腆的余靜變得干練起來。
2015年,全國開展駐村扶貧,平時在單位里樂于助人的余靜主動報名,來到這個距離縣城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山村。那時,這個村1000多戶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1戶。
作為一名出生在金寨農(nóng)村的“80后”,余靜從小就對這連綿不絕的大山和生活在山里的人們有著特殊的感情。為了弄清村民的致貧原因,余靜走遍了全村37個村民組。大灣村曲折蜿蜒的山間小路上,又多了一個黝黑瘦小的身影。白天走村入戶、夜晚整理材料,成為余靜駐村以來逐漸養(yǎng)成的生活習(xí)慣。
“晚上都到半夜了,村民服務(wù)中心的燈還亮著。看她還在工作,大家都很心疼。”村民王能福說。
既是扶貧干部,也是妻子母親。駐村之前,余靜毅然給不足半歲的女兒斷奶。從那時起,兒子跟著爺爺奶奶、女兒跟著姥姥姥爺。她一家四口雖在一個縣,卻分處四地,難得一見。
“有時晚上八九點了,還是會忍不住視頻問一下孩子吃沒吃飯,想跟他們說說話。”說起家人孩子,余靜眼眶泛紅,有些哽咽。她說,她駐村扶貧所取得成績的背后,是家人的理解與犧牲。
大灣村2017年預(yù)脫貧戶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過世,之前與孫子住在四面透風(fēng)的土坯房里。為了讓他能盡早脫貧,余靜平均每周都會去他家走訪兩三次。從光伏扶貧到產(chǎn)業(yè)扶貧、從異地搬遷扶貧到社會兜底扶貧,在余靜的爭取下,陳澤申共計享受到10項幫扶措施。
由于工作扎實出色,余靜當(dāng)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對于這一殊榮,她坦言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比我努力的駐村扶貧干部還有很多,我只能說拼命干吧,把所有的本事都拿出來,沒有理由不干好。”余靜表示。
根據(jù)大灣村村部墻上的脫貧時間表,村里今年計劃脫貧34戶113人,明年村出列,2019年實現(xiàn)全部脫貧。光伏扶貧、產(chǎn)業(yè)扶貧、異地搬遷扶貧,針對每家每戶的不同致貧原因,余靜制定了詳細而有針對性的脫貧方案。
“很多人問我后悔不后悔?我說不后悔,我還是那句話,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就不撤崗。”余靜堅定地說。
(責(zé)任編輯 :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