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著“貧困”帽子“等、靠、要”。 閔汝明 作
□本報評論員 周明華
“貧困戶里還真有不要錢、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嵐縣文化局副局長馬曉明就碰上了這么一件“奇事”。據(jù)1月8日《人民日報》刊文,岢嵐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馬曉明對接幫扶水峪貫鄉(xiāng)娘娘廟村3家貧困戶。首次上門“認親”,總不能空著手,他帶了600元錢和3袋白面。可入戶“認親”卻出了點意外——前兩戶都高興收下,到了劉順喜家卻被拒絕:“吃救濟,餓斷氣。當貧困戶不光彩,我不能要!”
到貧困戶家慰問,送錢送物,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可是貧困戶卻當場拒絕了,這的確出乎大多數(shù)人的意料,與我們所熟視的場景不符。因為,在這位貧困戶這里,竟然不要資助,拍著胸脯稱靠自己能脫貧,而且拒絕的口氣還很堅定。不過,從劉順喜的精神狀態(tài)來看,其實我們不難理解他的這股倔勁,在他的意識里,當貧困戶不光彩,脫了貧臉上才有光。
那么,劉順喜是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呢?當然不是,他確有能力脫貧。他說:“脫貧還得靠自己,不是吹牛,再過兩年我準能翻起來!”據(jù)他保守估計,兩年后他家年收入四五萬沒問題。這是他拒絕資助的志氣和底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貧困戶其實并非深度貧困,通過自身努力,再加上好政策,是有實力脫貧的,卻放棄打拼、甘心接受資助。這樣的貧困戶實質(zhì)上是精神上的貧困戶,要實現(xiàn)真正脫貧談何容易。因為資助總是暫時的,自身找到創(chuàng)收點才是脫貧的根本保障。
這給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一個啟示:搞好脫貧工作并不僅僅是給予物質(zhì)上的幫助,更要給予精神上的“扶貧”。換言之,一個貧困戶,如果有精神上的“脫貧”志氣,那么他離真正脫貧就為時不遠。窮,并不可怕,怕的是甘心認窮,沒有改變窮的決心和勇氣,一門心思只是想著接受資助。曾有報道說,有貧困戶接受政府資助的羊,結果到最后,沒有發(fā)展起來,羊卻被自己吃掉了。這樣的貧困戶,是很難脫貧的。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弱鳥可以先飛”,有了脫貧意志,貧困地區(qū)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yōu)勢在特定領域率先突破。不必諱言,當前不僅是一些貧困戶脫貧意志松了勁,而且一些干部也是思路閉塞,缺乏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心。有的干部胸無大志、腹無良謀,整天渾渾噩噩、忙忙亂亂,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干部未能跳出傳統(tǒng)發(fā)展模式的路徑依賴,遇到新問題、新情況,習慣用老辦法、舊招式去處理,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干部在脫貧工作中習慣拍腦袋決策,聽說種蠶桑賺錢,就號召全員種植,結果蠶桑價格大跌,又聽說種茶葉賺錢,又要農(nóng)民挖掉蠶桑種茶樹。農(nóng)民被折騰得腰酸背痛,無所適從,最后依舊貧窮。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說道:“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jié)。”2017年,脫貧攻堅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這是充滿挑戰(zhàn)與壓力的一年,我們更應在總書記的“最牽掛”中汲取力量、堅定信心、奮力前行,克服落后思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責任編輯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