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唐
最近,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撰文,公開談了很多扶貧干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有少數(shù)貧困戶帶著“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著你玩”的心態(tài),被國家的好政策養(yǎng)得“渾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數(shù)貧困戶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認為干部比自己更著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
習總書記說過:“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精準扶貧不僅是幫助貧困人口改善生存條件,讓他們經濟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即“口袋”與“腦袋”同時富起來。這個過程中,政府和老百姓需要同時發(fā)力,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努力。
鼓舞人心的話能夠讓不少人感受到內心的激動,但是對于攻堅扶貧這項工作來說,不是隨隨便便喊一個口號就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領頭羊”起到帶頭作用。所以各地的扶貧辦公室等部門必須更加注重“腦袋”富起來在扶貧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
如果貧困戶對于國家的幫扶是理所當然地接受,接受了之后不懂得感恩,同時不懂得如何去運用這樣的扶貧經費,到頭來這樣的扶貧也是白扶。
文章中陳行甲所講的,也是一些扶貧工作所面臨的現(xiàn)狀,個別群眾把脫貧工作當作了他們的“令箭”,成為舒適安逸的享受之路,當作了自己的“口糧”,好吃懶做,所以到頭來貧困沒有解決,脫貧的道路沒有走出來,反而越來越窮,這樣的局面該誰來買單?
筆者認為這樣的“傲氣”要不得,更加慣不得,否則就成為一種病態(tài)的發(fā)展,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沒有好處。
(來源:大河網(wǎng)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 :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