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的夯沙河順著溝谷一路蜿蜒而下,繞九牛坡而去。依河傍坡坐落著吉首,花垣,保靖接壤的邊遠村落——讓烈村。
8月16日中午,九牛坡山頂烈日當空,藍天白云映襯著綠樹青山,悠閑的牧羊人哼著歌,走在山間的青石板路上,竹竿一揮,羊群沿著石板路散落開來,各自尋找新鮮的青草。這位正放著羊的老人叫石七娃,盡管已年至古稀,從小便放羊的她“照顧”起一百多頭羊來也顯得游刃有余,健步如飛。
去年10月12日,也是在這個山頂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長郭開朗曾親切地握住石七娃的手與她交流。隨后,高興的石七娃打起苗鼓、即興唱起了苗歌:“聽話聽歌要聽音,讓烈村民有遠親,省里來的工作隊,如今成了鄉(xiāng)下人,賠情不起記情到,祖祖輩輩記在心。”
放了一輩子的羊,走了一輩子的“牛屎路”,也窮了一輩子,石七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原本貧瘠的生活會因為湖南省委組織部扶貧隊的到來迸發(fā)出嶄新的氣象。
74歲放羊老太一年能掙七八萬
“‘牛屎路’并不是說真的滿地牛屎,而是一到下雨天,山上的泥巴路就泥濘不堪,無法下腳。”石七娃怕“城里人”聽不懂她的話,費心地一邊比劃一邊解釋著。
一旁的村支書告訴我們,讓烈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4畝,牛角寨村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幾乎都在這九牛坡上。上山勞作是村民們的日常,晴天一腳灰,下雨就一腿泥,稍有不慎,一個滑倒,整個人都掉進泥坑。
愛美又靈巧的石七娃怎么踮腳,怎么跳躍,放羊路上也不免被濺得一身臟兮兮。
如今,這條路上卻不再有“牛屎”,2公里干凈又美觀的石板路架在了山坡間,蓋住了村民們經(jīng)年累月靠腳走出來的崎嶇山路。在這條路的盡頭,扶貧隊還專為牧羊人修建了300多平米的羊圈,下雨天,不僅羊有了躲雨的地方,石七娃這樣的牧羊人也能在這歇歇腳,吃個中飯。
拿出背簍里的鍋巴,梨子,石七娃招呼著記者們吃。一瓶水,一包鍋巴,一個梨子,這些就是她放羊一天的干糧,即使如今生活有所改善,石七娃仍然習慣了過去的苦日子。
“一頭羊賣一千多塊,今年能掙個七八萬。”石七娃笑得合不攏嘴。去年,扶貧隊獲悉了她家的情況后,給她送去了50多頭羊,如今,在她的培育下,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150多頭。看到扶貧隊長宋敏站在一旁,石七娃硬要把梨子遞給他吃,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外出打工的兒子兒媳回了家 明年就要建新房
年紀大了,還能掙錢,放羊路上,干凈易走,下雨了,有地方躲雨……這些改變都讓石七娃由衷地欣喜,而最讓她高興的還是兒子兒媳的回歸。老伴雖然不在了,但是兒子兒媳回家了,孫兒孫女們繞膝嬉戲,石七娃的生活有了盼頭。
扶貧隊來后修建的600畝煙葉基地,石七娃的兒子龍明宋占了30畝。時下正是煙葉成熟的季節(jié),龍明宋每天都要到基地上勞作。
“今年夏天雨水特別多,收成不太好,但收入也還是可觀,掙個九、十萬不成問題。”龍明宋早幾年便種過烤煙,因為技術(shù)瓶頸與山路艱險,他選擇了攜妻子外出打工。去年底回家過年時,聽說村里來了“一群搞扶貧的”,嗅準時機,他就與妻子兩人回了家。
扶貧隊在村上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能人+貧困戶”的產(chǎn)業(yè)扶貧新模式,龍明宋作為“種煙能人”加入了合作社,除了自己種以外,他還要為合作社的種煙貧困戶做技術(shù)指導。
“他們(扶貧隊)來了,愿意幫我們,我們就得拼命干,干出個名堂來。”黝黑的皮膚,有力的臂膀,龍明宋的笑容里流露著農(nóng)家人簡單的快樂與實誠。
老母親、兩口子加一雙兒女一家五口人蝸居在一個破爛不堪的竹泥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即使再沒錢,為了給兒女們看看外面的世界,龍明宋還是咬緊牙關給家里添置了一臺電腦。現(xiàn)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棟磚房,給家人一個真正的家。
“今年年底就能開建,明年就能住上。”憨厚的龍明宋咧開了嘴笑,露出了一排牙齒。
(責任編輯: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