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jié),湖北黃梅縣柳林鄉(xiāng)飛虎嶺村油茶基地里,64歲的汪金山和村民一起忙著除草、施肥。
經(jīng)黃梅縣地稅局牽線搭橋,2015年10月份,安徽省宿松縣企業(yè)家汪和平到飛虎嶺村承包200畝山地種植油茶,汪金山等12名貧困戶被列入產(chǎn)業(yè)帶動脫貧對象名單,讓他們在基地幫忙除草、施藥、施肥,每人每年可增收4000元。
飛虎嶺村位于黃梅縣北部山區(qū),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全村1078人,貧困人口176人。2015年開年后,黃梅縣地稅局扶貧工作隊進駐飛虎嶺村開展精準扶貧。兩年多來,飛虎嶺村修通了“致富路”,架起了“連心橋”,構(gòu)筑了產(chǎn)業(yè)鏈,村民人均收入達6200元,已脫貧人口31戶、101人。
51歲的飛虎嶺村10組村民吳送心要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自己既無技術(shù),又不能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分的8畝竹林一直撂荒。吳送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竹子價格每斤0.18元,還要自己拖到馬路邊,除去人力成本,100斤竹子只有3元利潤。
得知這一情況,扶貧工作隊籌措資金2萬余元新修了一條2公里長的林地公路,現(xiàn)在車子可以一直開到山腳下。“路修通了,人力成本就省去了,我們家8畝竹林,每年可增收2160元。”吳送心說,竹子有市場了,很多村民請他幫忙砍竹子,一年下來能收入1萬多元。僅此一項,全村8000畝楠竹基地能為村民增收200余萬元。
2016年7月份,洪水沖毀了飛虎嶺村11組連接外界的石拱橋,給全組100多名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貧困戶汪石全每月都要到縣醫(yī)院看病拿藥,橋毀了,要繞道5里路才能出村。
“橋要不要修?怎么修?修橋資金怎么來?”這是村黨支部書記汪愿勤的一塊心病。此時,正在村里回訪扶貧戶的黃梅縣地稅局局長劉海波及時送來了2萬元修橋資金,并帶領(lǐng)50余名干部職工擔沙挑土,解決勞力不足難題。當年9月份,一座嶄新的水泥橋重新連通了村民出行的道路。
為了讓飛虎嶺村貧困戶徹底脫貧,今年3月份,黃梅縣地稅局投入1萬余元購置500余株櫻花樹,在村里新建了12畝櫻花園,并計劃未來3年,繼續(xù)投資5萬元,打造櫻花觀光園,融入柳林玫瑰谷景區(qū),為村民打造一個永久的生態(tài)產(chǎn)業(yè)。
飛虎嶺村浩燃竹貍養(yǎng)殖基地負責(zé)人汪園是一名“90后”,2016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黃梅縣地稅局邀請下,放棄廣州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竹貍養(yǎng)殖基地。目前,竹貍已存欄200余只,明年出欄可達1萬多只,經(jīng)濟效益在100萬元以上。汪園說,基地安排村里8名貧困戶打工,每人每月2000元工資,明年還可實行村民寄養(yǎng)、基地回收的模式,“那時每個貧困戶每年增收可達2萬余元”。(經(jīng)濟日報記者 李華林)
(責(zé)任編輯: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