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艾永華
“現(xiàn)在我丈夫的身體好多了,我們家已經(jīng)渡過難關(guān),我要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張曉蘭說,“只要肯吃苦,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
3月1日,在位于甘泉縣城南太皇路的琪琪香菇面館內(nèi),來光顧的顧客絡(luò)繹不絕。店內(nèi)干凈整潔,熱氣騰騰的香菇面香氣襲人。店主人叫張曉蘭,正在熱情地招呼客人:“快請里邊坐,吃了我家的面保你還會再來的。”
好日子陷入困頓
今年50歲的張曉蘭是甘泉縣勞山鄉(xiāng)美泉村村民。由于村里的耕地少,一家人全在城里務工。雖說是打工,收入?yún)s不少,“我在飯店當服務員,丈夫在工地當小工,兩人年收入3萬多元。”張曉蘭說,“兒子從17歲開始學廚師,在大酒店工作,工資從最初每月800元一直漲到后來的5000元。一家三口一年的收入加起來近10萬元,日子過得很幸福。”
本來,張曉蘭家在村里屬于過得好的人家。2016年6月的一天,張曉蘭的丈夫張占江突然胃出血,緊急送往醫(yī)院后,被查出患有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
丈夫的病改變了張曉蘭一家人的命運,好端端的日子突然陷入困頓。為了給張占江治病,一家人到延安、西安、天津等地四處求醫(y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就花了20多萬元。“為了給丈夫看病,兒子張琪也辭去了在酒店當廚師的工作,家里再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多年的積蓄花光后,家里還欠下了一屁股債,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張曉蘭說,“有人勸我既然大醫(yī)院都治不了張占江的病,就認命吧,免得人財兩空。可我決不能聽天由命,我要不惜一切代價治好丈夫的病。”
政府幫我渡過難關(guān)
2016年年底,經(jīng)村民大會評議,張曉蘭一家被評為貧困戶。2017年5月,張占江最后一次住院治療,又花費了10萬元,因享受貧困戶政策,報銷了9萬多元的醫(yī)療費。“這次治療的效果很好,丈夫的身體一天天地好起來了。”張曉蘭說,“因為我們是貧困戶,所以報銷了大部分的醫(yī)療費用,非常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nèi)叶蛇^難關(guān)。”
為了幫助張曉蘭家增加收入,勞山鄉(xiāng)政府根據(jù)張曉蘭曾上過高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實際情況幫她爭取到鄉(xiāng)政府扶貧信息員的工作崗位,每月工資1580元。張曉蘭格外珍惜這份工作,每天都早早地趕到鄉(xiāng)政府配合扶貧干部采集數(shù)據(jù)、整理資料,忙個不停。張曉蘭認真細致的工作贏得大家的一致好評。她說:“我要對得起這份工資,對得起黨和政府的幫扶之恩。”
經(jīng)過堅持不懈治療和張曉蘭的精心呵護,張占江的身體逐漸康復。于是,張曉蘭有了新的想法:自己在飯店當過服務員,兒子在大酒店干過廚師,與其讓兒子再去打工,不如母子倆開個小飯館豈不更好?“不能永遠依靠政府的幫扶,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甩掉貧困戶的帽子,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張曉蘭說。
把政府的幫扶讓給更需要的人
2018年9月,張曉蘭做出了一個令人佩服的舉動:她主動辭掉了扶貧信息員的工作。張曉蘭說:“要不是政府的幫扶,絕沒有我今天的日子。現(xiàn)在丈夫的病好了,我們家再沒有什么拖累了,這每月1580元工資的工作崗位應該讓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張曉蘭是個精明能干的利索女人,說干就干。在勞山鄉(xiāng)政府工作之余,張曉蘭東拼西湊借到了5萬元,在甘泉縣城南太皇路上租了一家店鋪,以兒子張琪的名字取名琪琪香菇面。2018年8月22日,在一陣清脆的鞭炮聲中,飯館開張了。
琪琪香菇面館并不大,但干凈整潔,明廚亮灶。飯館里除了主打品牌香菇面,還有熗鍋面、炒面、菜蓋面、菜蓋飯等主食和各種精美的涼菜。為了打響琪琪香菇面的品牌,張曉蘭用來和面的水都是從5公里外拉回來的優(yōu)質(zhì)泉水。張曉蘭說:“開飯館,掙的是良心錢,首先要講究衛(wèi)生,讓客人吃得放心;其次是舍得下真本實料,飯菜要保質(zhì)保量,讓客人吃得可口、滿意;再就是價格要公道,這樣才能吸引顧客。”張曉蘭對飯菜的定價很低,每碗香菇面比同類飯館便宜兩三元,還對客人帶的五六歲以下的小孩全部免費。
年紀輕輕的張琪練就做飯好手藝,來店里光顧的食客無不為他的廚藝豎起大拇指。由于張曉蘭家的飯菜量足味美、價格實惠,且張曉蘭服務熱情,來吃飯的回頭客越來越多,琪琪香菇面館生意興隆,平均每天可賣出400多元。2018年,張曉蘭家順利實現(xiàn)脫貧摘帽。
眼看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張曉蘭樂得合不攏嘴。她說:“現(xiàn)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兒子張琪能娶回一個漂亮媳婦,來年再生一個大胖小子。”
記者手記
為自力更生的人點贊
“把每月1580元工資的工作崗位讓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甘泉縣在冊貧困戶張曉蘭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主動將公益性崗位讓出的故事贏得當?shù)厣鐣鹘绲母叨荣澴u。
在采訪中,記者聽張曉蘭講述了她陪丈夫戰(zhàn)勝病魔的經(jīng)歷和生活的艱辛。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張曉蘭并沒有氣餒,她用堅強的意志扛起一個家庭的重擔,在政府的幫助下渡過難關(guān),擺脫貧困。特別是在她家剛剛走出困境時,她就主動放棄政府的幫助,把政府的幫扶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這種知恩圖報、自力更生的高貴品質(zhì)很值得我們點贊,也是廣大群眾學習的榜樣。
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告別貧窮,走向富裕。俗話說,幫困不幫懶,救急不救窮。希望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像張曉蘭一樣,通過政府的幫扶樹立起努力奮斗的信心和決心,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