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索瑪花開》劇照。
電視劇《索瑪花開》書寫彝漢兩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親如一家、攜手筑夢的感人詩篇。它生動塑造漢族扶貧第一書記王敏、周林的干部形象和馬海木呷、海來史布、阿爾烏達、吉布阿扎等性格各異的彝族農(nóng)民形象,在熒屏上展現(xiàn)出一幅民族團結(jié)、精準扶貧的壯麗感人畫卷。
“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索瑪花開》在講好谷莫村精準脫貧的故事上確實下了功夫。開篇從發(fā)改委干部、女博士王敏到谷莫村找戀人——正在這里任扶貧第一書記的周林相約婚期寫起,到周林意外遭車禍,王敏主動頂任,再到解決“建卡戶”矛盾、解救游客、開發(fā)旅游事業(yè)、疏通信息網(wǎng)、修建新公路、種植彝藥、組建合作社等情節(jié),主人公王敏始終處在漩渦中心。開始她申請頂替車禍重傷的未婚夫周林接任扶貧第一書記主要是“為了早日與周林完婚”,在精準扶貧偉大實踐摸爬滾打中,精神逐漸升華,鍛煉成為政績顯赫的扶貧第一書記。王敏的形象塑造既真實反映谷莫村脫貧攻堅艱苦歷程,又謳歌彝漢一家、民族團結(jié)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還凸現(xiàn)深入基層、扎根人民對于培養(yǎng)造就可靠年輕干部的重要性。
《索瑪花開》鮮明的思想性與價值取向,是通過較強的藝術性體現(xiàn)出來的。全劇并未公式化、概念化地圖解精準扶貧有關政策,而是通過難忘的精彩細節(jié)和人物情志的細膩刻畫來體現(xiàn)。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chǎn)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xiàn)。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劇中不乏精彩細節(jié),如“紅軍墓碑”:在修建新路中,掘出一塊紅軍墓碑,記載著當年長征途中木呷太爺爺冒生命危險搭救紅軍王大戈的事跡,而王大戈正是市委副書記王德江之父、扶貧第一書記王敏的爺爺。通過一個“牛皮碗”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把昔日長征過程中彝漢民族團結(jié)的紅色歷史、當下精準扶貧實踐中第一書記王敏與彝族農(nóng)民木呷的革命情誼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彝漢兩族人民團結(jié)一心的歷史傳統(tǒ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便是“像小鳥一樣”在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并予以審美表現(xiàn),唱出理想信仰和民族團結(jié)的壯美歌聲。但以“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衡之,全劇對“精準扶貧首先在精神脫貧”以及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意義的審美揭示上,尚有較大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歷史性變革的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當下,電視劇《索瑪花開》以其藝術創(chuàng)作踐行順應時代和人民的召喚,為這樣的作品點贊。
(責任編輯: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