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王美奇 劉福華
4月25日,崇山峻嶺間的永州市金洞管理區(qū)鳳凰鄉(xiāng)秧田村,家家戶戶忙著加工煙筍。
村民鄧灶生對記者說:“這些食品綠色無污染,很受大家歡迎。”村民鄧小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茬:“不僅煙筍,我們村的米燒酒、臘肉等‘土貨’都賣得很火。以前沒想到,山里的‘土貨’這么值錢!”
帶領大家加工“土貨”奔“錢途”的,是46歲的村民鄧立新。小時候,鄧立新家境貧寒,初中畢業(yè)后輟學。這些年,他在廣東做電子產品銷售,也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過。每年回鄉(xiāng)過年,在返回務工地時,他都會帶些家鄉(xiāng)土法釀造的米燒酒,給工友們品嘗。沒想到很受歡迎,不少人向他打聽哪里有米燒酒買。鄧立新從這里發(fā)現了商機。
2014年,鄧立新返鄉(xiāng)準備搞土法釀造米燒酒。得知消息,年邁的父親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問號:這些大山里的土貨也賣得出去?進而極力反對。鄧立新堅定地認為,隨著互聯網和快遞業(yè)的發(fā)展,銷售不成問題,拼的是產品的質量,是其原生態(tài)的風味。
配比糯米、粳米,淘洗浸泡,上鍋蒸飯……鄧立新忙得連軸轉。然而,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原來,土法釀造米燒酒全憑經驗,因經驗不足,不時出現米飯不能很好糖化、米燒酒口感差等情況。“我反復試驗,浪費了不少不說,心也更累。”鄧立新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鄧立新把每天釀造的感受寫在日記本里,認真比較、揣摩。還謙虛地向有經驗的村民請教。終于,釀造米燒酒變得得心應手了。
米燒酒釀造過程煩瑣、辛苦。好幾次,鄧立新坐著就睡著了。看到這些,曾反對他的家人也來幫忙。當年,鄧立新釀造米燒酒1萬公斤,通過在外務工的鄉(xiāng)親和以前的工友口口相傳銷售,收入8萬元,還供不應求。
“‘牛刀小試’,我搞土貨加工的決心更堅定了。”鄧立新說,2015年,他擴大加工種類及規(guī)模,發(fā)展傳統泡菜、煙筍、臘肉、蕨菜等“土貨”加工。他多方籌資120萬元,新建包裝車間、儲存?zhèn)}庫等,還開設了網上銷售平臺。去年,他開的網店僅米燒酒和臘肉銷售收入就超過100萬元。
目前,鄧立新通過“公司+農戶”,引導當地20戶貧困戶參與公司產業(yè)鏈生產,種植蔬菜、優(yōu)質稻,養(yǎng)殖土豬等,還安排了150多人就業(yè)。
(責任編輯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