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月18日電題:順口溜里道出的貧困村之變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
“沈橋畈,邱家山,光棍出來一大班!”提到原來哪句順口溜印象深,沈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儲昭云脫口而出,“這就是說我們這里太窮了,很多小伙子找不到媳婦。”
剛剛過去的2016年,這個大別山深處的小村子成功脫貧出列。“好山好水好沈橋,樓房建在半山腰。道路修到各家戶,媳婦不用出門找。”新的順口溜形象地展示了沈橋的變化。
年近40歲的儲昭輝最有發(fā)言權。“以前窮,我三十大幾了也沒找到對象。后來村里支持種了3畝茶葉,還養(yǎng)了黑豬,現(xiàn)在日子好多了。”儲昭輝2015年年初結了婚,現(xiàn)在女兒已經(jīng)1歲多。
在村里,集鎮(zhèn)道路寬敞整潔,群眾居住集中的地方裝有路燈,“脫貧之后,發(fā)展不能止步。馬上過年了,到時候你看看,村里這路都能堵車。”儲昭云笑著說,現(xiàn)在“開個轎車不算富,哪村都有好多部”。
這些變化說起來簡單,但要實現(xiàn)其實困難重重。沈橋村所在的安徽省岳西縣,是安徽省唯一一個純山區(qū)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姚河鄉(xiāng)西南的沈橋距離縣城近70公里,山路難行,開車常常需要兩三個小時。全村1800多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415人。
“貧困村出列有嚴格的標準,全村貧困發(fā)生率要降至2%以下,要有1項以上特色產(chǎn)業(yè),村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這只是一部分要求,全部達到才能出列。”沈橋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鈺豪說。
沈橋做強茭白和茶葉兩大支柱產(chǎn)業(yè),帶動了不少貧困戶。土嶺組貧困戶吳家亮,有種植茭白的田地和技術,但因為家里情況不好,一直缺乏啟動資金。“2016年他通過小額信貸貸款3萬元,發(fā)展資金的問題迎刃而解。高山茭白的效益比較好,只要起步,脫貧也就相對容易。”王鈺豪說。
在沈橋村,隨處可見二層小樓。儲昭云說,現(xiàn)在村里的樓房率已經(jīng)達到97%,“原來是‘泥巴墻,茅草房,支口鍋,鋪張床’,現(xiàn)在是‘不見磚,不見梁,真皮沙發(fā)彈簧床,解手不出房’”。
沈橋的變化是安徽省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據(jù)了解,2016年安徽103萬貧困人口脫貧,1077個貧困村出列,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 :景遠)